Tuesday, January 07, 2025

〈專題系列〉建國之路(3): 台灣獨立的障礙—中華民國 / 秀山明

12/01/2009 11:58:00 上午 張貼者: 蓬萊島雜誌.Net

國家定位問題混淆

戰後六十幾年來,台灣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在國際間活動的事實,不論是以各種方法承認或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固然都不能否認,但這種事實並沒有在國際法上造就一個叫做台灣的國家。「福爾摩莎國」、「台灣國」或「台灣共和國」並未出現,台灣迄今仍只是地理名詞或政治實體的簡稱,而非一個法律上國家的國號。另一方面,原本來自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台灣,雖然戰後一段期間甚至還代表中國這個國家,但法律上卻一直未能釐清其定位,使得整個問題更形複雜。基本上,這個問題包括台灣這塊土地的歸屬問題與中華民國這個政府的法律定位,但在台灣與中華民國名稱混同且兩個問題同時存在的情況下,使「中華民國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雙重混淆,導致目前爭論不休的狀況。

在此一情況下,台灣人民對於台灣作為一個國家的認識也相當錯亂混淆。雖然絕大多數台灣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個國家,但多數台灣人並不知道真正的國家是什麼,不論他們認為國號是中華民國、台灣或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在「台灣主權獨立」、「台灣已經獨立」、「中華民國是國家」等主觀認識下,由於不敢正面與中國對決,使得台灣人民有意或無意地忽略自己接受或不反對「一個中國」的前提,也從未在國際社會確立做為一個有別於中國的獨立國家來行動,使得台灣在國際法的客觀事實上還不是一個國家,而阻止台灣獨立的思想障礙就是中華民國。

台灣早期統獨爭議的焦點在於「打倒中華民國」與「捍衛中華民國」。主張「台灣獨立」的獨派以「打倒中華民國」為內容,「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認為除掉「中華民國軍事佔領體制」就是台灣的獨立。統派則認為台灣為中國固有領土,自古即屬於中國,「開羅宣言」已將台灣歸還中國,甚至有主張馬關條約無效,台灣是被日本「竊佔(steal)」。當時統派一方面要對抗台灣人,一方面要對抗中國,「反攻大陸」,獨派則要「打倒中華民國」,二者壁壘分明。

但在台灣民主化後,二者對「中華民國」的立場卻漸趨接近。藍營主張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號召人民要悍衛中華民國這個國家及其國旗、國號、國父等,堅持其不要被台獨消滅。但另一方面,民進黨也認為中華民國是國家,不同之處是希望能正名、制新憲,但是在民意未改變之前,也要承認保衛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特別是在面對中國逐步進入台灣時,綠營也有人開始悍衛中華民國這個國家及其國旗、國號、國父等。在此情況下,國民黨與民進黨都逃避中華民國不是國家,只是中國舊政府的事實,也從未提出中華民國(特別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如何由中國舊政府變成國家的說法與証據,更未定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到底是什麼(到底是國家、政府還是叛亂體制),只是一味地自認是主權獨立國家。

國際認知偏差延誤獨立時機

然而,在國際社會看來,台灣使用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的國號卻未主張「兩個中國」,在國際間自願接受使用「中屬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稱,在內部則主張統一且接受「一個中國」的候選人當選總統,甚至「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沒能成立。這些行為都讓國際社會認為台灣想做為中國的一部分,不想獨立成為國家,而造成這個認知落差的原因在於中華民國的存在。

長久以來國際間對於一個中國的定義早有共識,即一個中國係指法律上的中國,且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此項中國的定義不易改變,因此中華民國政府的主張自難得到正面的回應。國際社會雖曾一度有接受「二個中國」的做法,但其後由於兩個中國的「政府」均主張一個中國,因而目前一個中國原則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認定一個中國的主要意義是在否定兩個中國,不再允許另外一個中國出現,因此在法律上已不可能出現兩個中國共存的任何空間,亦即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是不被允許存在的國家。尤其甚者,中華民國政府迄今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大陸」或「中共」,而不視其為中國的正統政府。此點由官方版的中華民國地圖仍包括中國與外蒙古,且對外關係上仍使用「中美」或「中日」等用語替代「台美」或「台日」,或以「兩岸關係」稱呼「台中關係」等觀之,即知中華民國的做法不但未自認為是一個國家,甚至還迄今仍自認為是中國的政府。

依照國際法的承認理論,一個國家內部因革命、政變等違憲手段所成立的新政權,一旦實際掌握國家權力,有效統治大部分領域及其人民,各國即可承認該政權為合法代表該國的政府。同時,既使舊政府尚未被完全消滅,但舊政府顯然無法恢復有效統治其大部分領域,且處於已喪失戡亂意願及能力的情況下,各國亦可無視舊政府仍未消滅的事實,逕自取消對舊政府的承認,改為承認新政權為代表該國的合法政府。因此,一旦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承認為代表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後,中華民國政府即成為被取消承認的舊政府,即使中華民國政府仍負隅頑抗而未被完全消滅,也只能成為中國境內的地方性事實上政府,也就是國際法上一個國家內部的叛亂團體。

因此,2004年10月25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Colin Powell)在訪問中國時亦指出,「台灣不享有國家主權」(does not enjoy sovereignty as a nation)「台灣不是獨立的」國家。2006年,國際社會極具盛名的英國學者James Crawford,在新著中以各種台灣自身的官方文件,說明台灣不是一個國家,而其理由是「台灣從未自我主張自己是一個國家」。這樣的說法在國際社會並沒有成為大新聞,因為「中華民國不是國家」、「台灣尚未獨立」根本是國際社會的常識與事實。主張臺灣屬於中國舊政府的中華民國所有,等於為北京政權製造可以當然繼承的理由。

然而,鮑威爾的說法對台灣內部卻造成極大的震撼。因為在台灣,國親新等政黨及其支持者一向主張「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要悍衛中華民國主權」;民進黨及支持者也主張「中華民國獨立存在,台灣絕對是主權獨立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甚至追求台灣獨立的團體也是主張「台灣早就獨立」、「台灣主權屬於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這些說法與認知明顯與國際社會有很大的落差。因此,面對國際社會偶然提出對台灣國家地位的否認,經常造成情緒上的反彈與不安。至於為何有此落差及對立存在,主要是因為不瞭解「中華民國是中國的政府並非國家」,國際社會共同認知「台灣尚未獨立」,結果在主張維持現狀的情況下,一再延誤獨立的時機,使自己日益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不自知。

台灣人應勇於表達獨立建國意願

換言之,中華民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臺灣主權的媒介,台灣人民應排除此一獨立的障礙。然而,台灣人在戒嚴時期猶視中華民國為外來政權,且台灣人民在軍事佔領下不能表明自己的主張,以此做為否定中華民國取得台灣的依據。然而,在民主化、總統直選之後,台灣人民已可發出自己的聲音,但卻反而仍然維持中華民國體制,結果在能自由表達自身見解的情況下,卻一再延宕而不敢公開表達獨立建國的意願,結果使得國際社會誤認為台灣人民不反對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目前甚至連欲繼續主張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都有困難,因為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實際上亦不能確保臺灣獨立於中國之外,只是消極、被動地指出臺灣不一定屬於中國,臺灣仍然只是等著被中國及國際社會處分的標的物,而且最後以中國最有可能加以取得。如果台灣人民希望獨立建國,即應以自決權直接表達獨立建國的意願。

雖然台灣人民常將「台灣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決定」掛在嘴上,但在畏懼中國武力犯台的情況下,使得多數台灣人民接受「不宣布台灣獨立、不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自我催眠說台灣已經獨立,或是聲稱台灣不必再宣佈獨立。此點說明因為台灣人民在已經發展數百年、為世界上多數文明國家所共認為規範國家活動秩序的法律面前,選擇逃避,選擇不想理會,選擇繼續以如笑話般的魔咒自我催眠,結果只是一步步默認台灣前途由中國來決定。在此種情況下,正如黃居正教授所說,現在的台灣只是一個隨時將自我毀滅的認同錯亂怪物。

(作者為台灣國際法學會會員)

Share/Bookmark

0 意見:

張貼留言

/*2009/12/9更改BRPS驗證碼相關標籤文章顯示*/ /*以上br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