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從楊秋興脫黨參選談初選制度改革與公辦初選方案 / 李俊俋

8/17/2010 11:00:00 上午 張貼者: 蓬萊島雜誌.Net

8月9日一個民進黨支持者最不願意見到的事件,還是終於發生,高雄縣長楊秋興,毅然宣布脫黨參選此次大高雄市市長選舉,黨中央在勸說無效後,也只能表示登記參選後依據黨章開除黨籍。無論是此次楊秋興的脫黨參選,抑或是山雨欲來的大台南市,紛爭的來源,似乎都直指現行初選制度的問題。縱使初選制度的選擇,是由雙方認可、接受的機制,但是目前的初選制度,仍未臻健全,在這樣的狀況下,落敗的一方,對於初選的公平性總是提出諸多質疑,「初選不公」也成為脫黨參選者自圓其說的最佳藉口。

其實,初選制度的存在,目的不僅是要彰顯黨內的民主,更重要的是:「要讓初選出線的候選人當選極大化」。然黨意與民意間的落差與拉扯,如何取得最佳的平衡,將是初選制度設計的一大考驗。自2000年以來,民進黨黨內初選隨著歷次的選舉,有著不同的初選制度,從過去實行已久的黨員30% 與民調70% 的雙軌制,至2007年立委與總統的黨員30% 與排藍民調70%的雙軌制;再者,2009年縣長的徵召方式;以及今年(2010)的五都直轄市長及市議員的100%全民調制,而此四項黨內初選模式的運用各有不同的時間背景。首先,「黨部徵召」多半運用在艱困選區,由黨中央直接指派具全國或地方性知名度之候選人參選,僅只有在2009年縣市長選舉時,採取全面性徵召,而另外三項黨內初選方式的演進,多為因應不同選舉或黨內派系角力下形成不同之結果。在過去多席次的選制下,這樣的實行多年的黨員民調雙軌制初選制度下,不論是偏激的候選人或中間的候選人均有機會獲得提名,甚至一同當選。但在選舉制度的改變之下,小選區的選舉制度,是由最高票的單一候選人當選,而根據選民結構的鐘型理論來看,多數的選民是屬於「中間選民」,因此,如何提名出「黨意=民意」的候選人就顯得更為重要。

雖然,在選舉制度的改變下,民進黨黨內初選的制度也做些許的改變,但從這幾次初選爭議來看,似乎仍有改進之部分:

一、 黨員投票

人頭黨員充斥,此一問題是從民進黨有初選以來就一直為人所詬病,民進黨的黨員是由黨內各公職或黨職人員各自經營,各據山頭勢力,因此,形成一個穩定且高動員性員結構,但這樣的黨員結構,卻也形成了各級選舉黨員大戶交易的籌碼,甚至嚴重的影響了初選的結果。未來除了減少人頭黨員的影響性、增加養人頭黨員之成本外,更應嚴格執行黨費代繳、初選抓賄工作,切勿只為了避免爭議、粉飾太平,而終究賠掉黨的形象。

二、 民意調查

初選民意調查樣本數不足、代表性不夠,則是初選制度的另一大問題。長期以來,民進黨初選的民調都採指定時間、三家民調的方式進行;然每一份民調的樣本數畢竟有限,一千多份的樣本數當然與選區數萬或數十萬選舉公民數,差距甚大,自然會有樣本數不足、代表性不夠的問題。而指定時間民調,更造成部分人士技術性操弄,包括電話轉接(過去曾有初選候選人直接被媒體拍攝到電話轉接地點,嚴重損害黨的形象)或技術性回應(例:年齡的部分最容易受到操弄,以電話民調的數據來看,20~30歲此年齡層對於民調的回答率最低,但在整體人口數的加權上,技術性的回答假年齡就會獲得更多的分數)等。未來初選制度的民意調查,如何打破黑箱作業的質疑,以較長期的時間,做不定期且多次的民調,增加其準確度並減少操弄的空間應是民進黨初選制度改革的當務之急。

三、 設置黨內初選辯論機制

過去幾年來的民進黨候選人提名初選,除總統的提名外,以及本次五都首長選舉,各級公職初選都不見辯論會的舉辦,初選期間除了不同陣營的私下攻訐、抹黑,或是民調的操弄外,不見理性辯論的空間。況且,在黨內初選時,往往要繳交一筆數十萬、甚至百萬的保證金,這筆經費除了辦理選務支出,以及民調費用外,應該能在各選區舉辦地方性電視辯論會,如此,一方面可以提升候選人曝光度、增加社會大眾的參與程度,另一方面也能使候選人加強政策論述與辯論的能力,將有助於整提戰力與素質的提升。

四、 擴大大眾參與

下面的圖為各國候選人提名方式,而此一光譜代表【集權-分權】之候選人提名方式:


雖然,此次五都之黨內初選的100%民調制度屬於光譜上大眾參與的性質,但從整體社會的觀感來看,黨內初選似乎只是與民進黨有關,甚至大多數的人根本不清楚,因此,不是民進黨認同者就不用關心,如此,制度雖然在光譜的左側,但決定性的因素卻朝向少數決定,而形成了一種制度性的矛盾,未來如何擴大大眾參與,將是努力的方向,而公辦初選就不失唯一個你想的制度方案。

五、 積極推動公辦初選

在美國所舉辦的公辦初選,台灣在這幾年有愈來愈多的討論,其重要的意義是,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參與公辦初選的登記與投票。這已超越黨員的概念,有助於參選人或政黨瞭解到潛在支持者的動向,讓黨意更接近民意。美國的公辦初選制,除兩邊支持者外,中間選民也會參與,有助於改善政治對立。若各黨的公辦初選在同一天舉行,也不容易發生干預的策略性投票問題。不僅如此,公辦初選也可達到民調的過濾或排藍的效果,會去登記公辦初選者,往往在大選的投票意願也較高,此初選制度將更能反映大選時的格局。

公辦初選雖非萬靈丹,但卻已是個相當成熟且公平的制度,為避免日後的同室操戈再現,積極的推動立法,舉辦常設性的公辦初選,或許才是民進黨改革初選制度的真正解決方案。


(作者為前總統府國策顧問)

Share/Bookmark

0 意見:

張貼留言

/*2009/12/9更改BRPS驗證碼相關標籤文章顯示*/ /*以上br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