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歸鄉」的緣起 / 鄭正煜

9/09/2009 11:00:00 上午 張貼者: 蓬萊島雜誌.Net

  台灣的精神原鄉在那裏?再多的尋尋覓覓仍然只是驚見一片殘破的斷垣!可是我們要細語呼喚、要嘶聲吶喊,要與台灣的子民齊步奔向台灣的精神故鄉,利用「歸鄉」大潮,重新起造台灣有山有水、有花有綠的精神家園。

  現有許許多多的台灣子民,擁有「中華民國」國民的名份,曾祖父則籍屬日本,曾祖父的曾祖父是清國人,再之前海外各國勢力進進出出,長期的政治風雲、不斷沖盪台灣文化的落地、生根。以致今日:有高中校長、又是中國文學博士、彰化人、五十出頭,台灣的作家只聽過賴和、鍾理和、葉石濤,其他楊逵、呂赫若諸前輩,一概無知。

  其實,台灣到今天雖然博士滿街,卻到處都是「台灣學」的文盲,三十幾個高中校長、主任,只有兩個知道郭芝苑;另一個研討會的調查,則有人認為郭芝苑是中國南宋的畫家。表面上一年獎助歌仔戲數百萬元已是非常大的恩典,但是戲目還是中國的文史,好像台灣的三萬年史、四百年史、五十年史完全是歷史的空白,讓許多台灣人的高級知識分子,回過頭一扭腰、兩手一攤:深度的台灣在那裏?

  也是沒錯,台語歌本裏邊「一支手佮我牽條條」,誰知道「牽條條」中的「條條」是啥米碗糕?難怪暗夜凌晨還沒下班的國中、小熱忱女老師,為台語課本的華文用字斟酌再三瀕於焦慮才擠出的成品,送到教育局,竟被副局長丟到大桌的另一角,丟下一句:胡亂用字,寫這個是什麼東西。是呵!長期不給餵食,卻嫌我們羸瘦露骨,而飢餓的消瘦也成為一種原罪,這是「台灣學」的歷史宿命,一直到今天沒有改善!

  以下幾個現象呈現台灣精神史的發展至今沒有獲得應有的救贖:
第一、本土的政治、社會、媒體領袖級人物,對台灣本土歷史、文化的關懷與投入仍然嚴重不足。第二、學校教育體制,包括從幼稚園到博士班將近六百萬個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仍然為中國主體的勢力所盤踞。第三、整體媒體生態,一片中國文化氛圍籠罩,台灣本土的知識與情感,還是幽幽渺渺的繼續飄浮,不知要到何時何日!尤其可憂的是:一個耆老的過往,就是一段寶貴台灣歷史的埋葬,當五、六十歲以上的台灣前輩漸老、漸去,台灣一頁頁精神史的續篇,將何以為繼!

  鑒於台灣至今仍有部份縣、市沒有一套正規的縣、市史,當地的行政首長對此亦不以為意,甚至過去曾有縣、市政府新厦竣工,搬遷之日,五萬餘宗資料竟遭遺棄,魯莽至此,根本就是台灣歷史文化的浩劫,亦十足曝露,當今的台灣政客與官僚對待台灣先人的血脈與足跡,竟是何等的無知與粗暴!

  眼見原住民幼童源自人類最純真的文明所呈現的最清澈的眼神,一年一年的在遭受物質世界的質變;客家古老山歌的恩義情重,漸漸不敵世俗功利的衝擊;Holo人淹沒於中國文化的浪潮失去了自己。台灣文化的維護與復育,顯然已面臨了極為嚴酷的考驗。

  當然台灣的本土文化土壤也不是充滿沙礫、一片貧瘠的惡地。一九三二年台灣進口第一部影片「桃花泣血紅」,台灣開始錄製「曲盤」(唱片)的本土流行歌曲,自此開始,鄧雨賢、李臨秋、周添旺等人開始創作聞名至今、流傳不息的台灣名曲「望春風」、「月夜愁」、「白牡丹」…等等無數民歌。至一九三九年,日本「皇民化運動」強力推行,台灣民謠又在政治的武裝震制下被迫中止。

  短短八年,鄧雨賢等音樂先賢創作的音樂文化遺產之豐富,令人深深驚奇,見證台灣先民的文化土壤仍然肥沃,只要用心經營,潛力無限。當清晨的霧水够濃,石縫中的草尖就會懸吊著晶瑩的露珠,閃現著七色的光彩。

  即將登場的「歸鄉」篇幅,就是依憑著對台灣蒼茫歷史的真誠、熱心和使命,計劃與台灣人民一起來閱讀台灣,不斷累積台灣的知識、概念,尋索、觸探現象背後的哲學本質,用理性的認知深扎感性的內蘊,當所有年輕的台灣子弟也能感應台灣文化心靈的悸動,有一天,我們終將看見所有情純的心靈,以淚溼衣襟的奔放熱情:返歸故鄉!
------------------------------------
歸鄉書摘 鄭正煜社長陪您閱讀台灣
------------------------------------

將軍的白日夢

那時候,他坐著台灣
心中澎湃著子民的歡呼
世界與他同在

那時候,他坐著台灣
島國上看不到一個敵人
世界與他同在

但世界卻不因為他而死去
世界展開了沒有他的迷局
莊園仍然存留下來
只是他已經離去
卻忘了帶走他的銅像

***
春花落葉

春花對滿園的落葉說
感謝,無盡的感謝
落葉對春天臉頰上的花說
感謝,無盡的感謝
盡情的盛開吧
飄離才能分享你們的美麗

                引自曾貴海「湖濱沉思」
                         春暉出版社

Share/Bookmark

0 意見:

張貼留言

/*2009/12/9更改BRPS驗證碼相關標籤文章顯示*/ /*以上br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