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系列〉建國之路(4):民進黨不能迴避的台灣國家定位問題—對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省思 / 陳水扁
前言
1999年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接受了「中華民國」的國號,等於默認了以「一個中國」和「終極統一」為基礎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然而,在決議文中又堅持必須揚棄「一個中國原則」,即徹底拒絕「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主張。〈台灣前途決議文〉雖暫時緩和了台灣社會對民進黨「急獨」的疑慮,但卻埋下日後更多矛盾與混淆的伏筆。試問民進黨既要追求獨立建國、反對「一中原則」,但又積極參與「中華民國」上至總統,下至村里長的各種選舉,這難道不是父子騎驢、甚至是自欺欺人?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經過10年的實踐現在應該是重新檢討的時候,而民進黨更應自省除了選舉的勝選外,還有捍衛台灣國家主權獨立的歷史使命依然尚未實現。
「溫和理性」只是態度,國家定位才是路線與理念
為了12月5日三合一選舉民進黨可以有更好的成績表現,所有的獨派團體及堅定主張台灣獨立建國的仁人志士,全部服膺在蔡英文主席的領導下,期待透過民主的選票給一年來保台無心、執政無能、不顧民意、一味傾中的馬騜政府一個教訓。民進黨席次雖然縣市長只增加一席,但大家從得票率45.32%,只差國民黨2.5%,仍認定是民進黨的勝利,這是對民進黨的鼓勵和期許,但絕對不能因而自滿。
因為得票率與席次都同等重要,否則2004年立委選舉,民進黨得票率35.72%,席次89席都比2001年33.4%、87席成長,為何我要負敗選的政治責任,只因沒有預期的好。即使2008年立委選舉因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實施,民進黨在政黨票得到40%而分配到14席立委,區域立委得票率亦從2004年35.72%增加到38.17%,是歷年來最高的得票率,卻只當選13席,當然是敗選,我又為此下台。
即使在縣市長選舉得票率,2001年那一次民進黨也是跟今年一樣得到45.3%但當選9席,還包括台北縣、彰化縣的大縣。至與國民黨的差距,1997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的得票率只差國民黨1%,是41.23%對42.6%,但國民黨贏1%卻只當選8席,而民進黨則選上12席,是23縣市的過半,而這次的45.32%卻拿不到17席的四分之一。易言之,投票結果原因輸贏複雜,很難比較,這也是為什麼這次選舉,民進黨贏了,國民黨說他們是平盤。至於有人以總統選票來做比較,信心喊話可以,不能當真,畢竟投票率不同、候選人不同。
這次選舉之後,除了我在『阿扁札記』寫<選舉輸贏不是民進黨的一切>外,就以獨立評論家曹長青的專論最引人注目,對沉溺在勝選氣氛的民進黨人來說未必中聽,卻是民進黨的領導階層必須冷靜、深刻思索的地方。<不是「小英路線」的勝利>(自由12月10日A15版)、及<要勝選就要提出「抵抗賣台」的理念>(自由12月13日A4版)都點出民進黨的「路線」有值得檢討之處,不能滿足於藍媒叫好的所謂小英「溫和、理性」,因為在全世界沒有任何政黨把「溫和、理性」作為路線,它既不是政策,也不是理念,只是一種姿態而已。
從「兩國論」到「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尤其面對馬騜政府的清晰路線及理念八個字:「兩岸一中,走向統一」,蔡英文主席對民進黨的政治理念,尤其是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從沒有提出過類似「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明確認知和主張。如果不從整體上檢討民進黨的路線,還繼續迄今為止的模糊道路,加上所謂「溫和、理性」作法,明年五都選舉,就難有大贏的希望。綠營面對接下來的大型選舉,特別是總統大選,當務之急還不是人選,而是民進黨到底要走哪個方向?
10年前,1999年7月9日中國國民黨執政時總統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指出:「1991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並強調「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立以來,一直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此所謂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後人稱為「兩國論」,依據當時陸委會的說帖,海基會的發言,尤其是李登輝總統接受日本「產經新聞」的專訪,是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殊關係。2000年2月29日李登輝總統以中國國民黨主席身份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更明白宣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我所指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他所說的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在之前的2月25日,陸委會主委蘇起在回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的記者會中表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一部份。一般都認為蔡英文主席原任李總統時代國安會諮詢委員,所謂「兩國論」是蔡英文的研究成果,仍不脫「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中華民國」體制,充其量是「兩個中國」的新論述。
而同樣的10年前,1999年5月8日民進黨第八屆第2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主要內容是:第一、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第二、台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第三、台灣應揚棄一個中國主張,以避免國際社會的認知混淆,援予中國併吞的藉口。但在說明中則揭櫫依據憲法,台灣的國號叫「中華民國」,民進黨的黨綱一方面接受「中華民國」的國號,另一方面又主張揚棄一個中國,並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讓2000年以後執政初期的民進黨政府無形中陷入「中華民國」的框架,又必需掙脫「一個中國」的束縛。在「中華民國在大陸」、「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的階段性論述,最後終於在2002年8月3日我以總統身分經由東京世台會年會的致辭,向全世界宣示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同時在2006年2月28日正式簽署廢除「國統會」、〈國統綱領〉並經行政院院會決議通過正式廢除。
重新省思並修正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
民進黨政府與國民黨李登輝政府最大的不同是,李登輝執政的後期提出「兩國論」是「兩個中國」。民進黨政府則主張「反對一中」,兩岸是「一中一台」。不管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律反對,不只反對「台灣獨立」亦反對「中華民國」。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職總統以來,又從李登輝「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兩個中國」,回復到「一個中國」。所謂「一中各表」,亦不再堅持「各表」,默認接受「九二共識」只剩「一中共識」。一年半來,很清楚地貫徹「一個中國、終極統一」路線,「中華民國」不見了,台灣不再是主權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對國,而是地區與地區,台灣變成「地區」,總統成為「先生」。既然馬統政府都棄守「中華民國」,為何民進黨不能修改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式放棄「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
10年了,1999年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應該與時推移,在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至少應作以下的5點修正與重申,以對抗馬騜「兩岸一中、走向統一」的路線,大聲而清楚的說出民進黨的路線主張:
第一、反對一中、拒絕統一。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第二、推動「拒統保台」公投,凝聚內部團結。
第三、全面揚棄「中華民國」憲法及政府體制。
第四、制定台灣新憲法,並向全世界宣示台灣是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
第五、以台灣的名義及新會員國的身分申請加入聯合國。
1999年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接受了「中華民國」的國號,等於默認了以「一個中國」和「終極統一」為基礎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然而,在決議文中又堅持必須揚棄「一個中國原則」,即徹底拒絕「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主張。〈台灣前途決議文〉雖暫時緩和了台灣社會對民進黨「急獨」的疑慮,但卻埋下日後更多矛盾與混淆的伏筆。試問民進黨既要追求獨立建國、反對「一中原則」,但又積極參與「中華民國」上至總統,下至村里長的各種選舉,這難道不是父子騎驢、甚至是自欺欺人?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經過10年的實踐現在應該是重新檢討的時候,而民進黨更應自省除了選舉的勝選外,還有捍衛台灣國家主權獨立的歷史使命依然尚未實現。
「溫和理性」只是態度,國家定位才是路線與理念
為了12月5日三合一選舉民進黨可以有更好的成績表現,所有的獨派團體及堅定主張台灣獨立建國的仁人志士,全部服膺在蔡英文主席的領導下,期待透過民主的選票給一年來保台無心、執政無能、不顧民意、一味傾中的馬騜政府一個教訓。民進黨席次雖然縣市長只增加一席,但大家從得票率45.32%,只差國民黨2.5%,仍認定是民進黨的勝利,這是對民進黨的鼓勵和期許,但絕對不能因而自滿。
因為得票率與席次都同等重要,否則2004年立委選舉,民進黨得票率35.72%,席次89席都比2001年33.4%、87席成長,為何我要負敗選的政治責任,只因沒有預期的好。即使2008年立委選舉因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實施,民進黨在政黨票得到40%而分配到14席立委,區域立委得票率亦從2004年35.72%增加到38.17%,是歷年來最高的得票率,卻只當選13席,當然是敗選,我又為此下台。
即使在縣市長選舉得票率,2001年那一次民進黨也是跟今年一樣得到45.3%但當選9席,還包括台北縣、彰化縣的大縣。至與國民黨的差距,1997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的得票率只差國民黨1%,是41.23%對42.6%,但國民黨贏1%卻只當選8席,而民進黨則選上12席,是23縣市的過半,而這次的45.32%卻拿不到17席的四分之一。易言之,投票結果原因輸贏複雜,很難比較,這也是為什麼這次選舉,民進黨贏了,國民黨說他們是平盤。至於有人以總統選票來做比較,信心喊話可以,不能當真,畢竟投票率不同、候選人不同。
這次選舉之後,除了我在『阿扁札記』寫<選舉輸贏不是民進黨的一切>外,就以獨立評論家曹長青的專論最引人注目,對沉溺在勝選氣氛的民進黨人來說未必中聽,卻是民進黨的領導階層必須冷靜、深刻思索的地方。<不是「小英路線」的勝利>(自由12月10日A15版)、及<要勝選就要提出「抵抗賣台」的理念>(自由12月13日A4版)都點出民進黨的「路線」有值得檢討之處,不能滿足於藍媒叫好的所謂小英「溫和、理性」,因為在全世界沒有任何政黨把「溫和、理性」作為路線,它既不是政策,也不是理念,只是一種姿態而已。
從「兩國論」到「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尤其面對馬騜政府的清晰路線及理念八個字:「兩岸一中,走向統一」,蔡英文主席對民進黨的政治理念,尤其是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從沒有提出過類似「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明確認知和主張。如果不從整體上檢討民進黨的路線,還繼續迄今為止的模糊道路,加上所謂「溫和、理性」作法,明年五都選舉,就難有大贏的希望。綠營面對接下來的大型選舉,特別是總統大選,當務之急還不是人選,而是民進黨到底要走哪個方向?
10年前,1999年7月9日中國國民黨執政時總統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指出:「1991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並強調「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立以來,一直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此所謂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後人稱為「兩國論」,依據當時陸委會的說帖,海基會的發言,尤其是李登輝總統接受日本「產經新聞」的專訪,是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殊關係。2000年2月29日李登輝總統以中國國民黨主席身份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更明白宣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我所指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他所說的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在之前的2月25日,陸委會主委蘇起在回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的記者會中表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一部份。一般都認為蔡英文主席原任李總統時代國安會諮詢委員,所謂「兩國論」是蔡英文的研究成果,仍不脫「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中華民國」體制,充其量是「兩個中國」的新論述。
而同樣的10年前,1999年5月8日民進黨第八屆第2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主要內容是:第一、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第二、台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第三、台灣應揚棄一個中國主張,以避免國際社會的認知混淆,援予中國併吞的藉口。但在說明中則揭櫫依據憲法,台灣的國號叫「中華民國」,民進黨的黨綱一方面接受「中華民國」的國號,另一方面又主張揚棄一個中國,並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讓2000年以後執政初期的民進黨政府無形中陷入「中華民國」的框架,又必需掙脫「一個中國」的束縛。在「中華民國在大陸」、「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的階段性論述,最後終於在2002年8月3日我以總統身分經由東京世台會年會的致辭,向全世界宣示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同時在2006年2月28日正式簽署廢除「國統會」、〈國統綱領〉並經行政院院會決議通過正式廢除。
重新省思並修正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
民進黨政府與國民黨李登輝政府最大的不同是,李登輝執政的後期提出「兩國論」是「兩個中國」。民進黨政府則主張「反對一中」,兩岸是「一中一台」。不管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律反對,不只反對「台灣獨立」亦反對「中華民國」。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職總統以來,又從李登輝「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兩個中國」,回復到「一個中國」。所謂「一中各表」,亦不再堅持「各表」,默認接受「九二共識」只剩「一中共識」。一年半來,很清楚地貫徹「一個中國、終極統一」路線,「中華民國」不見了,台灣不再是主權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對國,而是地區與地區,台灣變成「地區」,總統成為「先生」。既然馬統政府都棄守「中華民國」,為何民進黨不能修改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式放棄「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
10年了,1999年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應該與時推移,在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至少應作以下的5點修正與重申,以對抗馬騜「兩岸一中、走向統一」的路線,大聲而清楚的說出民進黨的路線主張:
第一、反對一中、拒絕統一。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第二、推動「拒統保台」公投,凝聚內部團結。
第三、全面揚棄「中華民國」憲法及政府體制。
第四、制定台灣新憲法,並向全世界宣示台灣是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
第五、以台灣的名義及新會員國的身分申請加入聯合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