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歐巴馬訪問亞洲與中國之評析 / 劉世忠
美國總統奧巴馬於12日進行上任十個月來首度亞洲之行,其中首次出席亞太經合會以及訪問中國更是引發台灣朝野關注。台灣傳媒與朝野政黨依舊偏狹地聚焦在「連胡會」與「奧胡會」之互動,忽略更深層美國對亞洲政策的根本性戰略變化,將構成未來台美關係的隱藏性變數。
受制於去年底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與近期推動健保等棘手國內議題,奧巴馬上任以來外交政策在審慎演進中逐步展現清晰面貌,亦即脫離小布希「單邊主義」,著重外交斡旋談判、交往對話溝通、重視國際建制。國內政治固然是奧巴馬在外交上採取守勢主要考量,惟也不免招來「外交弱勢」、「低估避險」與「過度傾中」之譏評,阿富汗遲遲未能決定增兵、對伊朗與北韓傾向透過雙邊談判解決,擱置中國人權議題、延遲與達賴喇嘛會晤與對台軍售等皆是如此。
「奧巴馬主義」最大的不確定性,是未能關照區域盟邦之憂慮以及近期亞太政局之變化,包括:日本與南韓憂心美國跳過六方會談,逕自透過北京與北韓對話;日本民主黨鳩山政府上台一連串要求美日「對等同盟」和美軍駐沖繩普天間基地遷移之齟齬;「二十國集團」(G20)對美中經濟合作可能衍生「兩國集團」(G2)之疑慮;中國的崛起與美國在亞太地區權力式微對各國造成的不安,乃至於澳洲與日本自力更生提出成立「亞洲共同體」倡議等。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日前於華府發表演說呼籲美國面對中國的崛起,仍須維持其於亞洲的穩定力量,在在突顯奧巴馬上任以來外交政策上採取的柔軟身段,已引發亞太盟邦的憂慮,部份同盟甚至擔心華府為了強化與北京交往而忽略與亞太盟邦的關係。是以,奧巴馬此次亞洲行最大的任務即是釋疑並保證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承諾與影響力不變。可以預期的是,奧巴馬將於首站日本以及亞太經合會與東協加三國家會晤時,針對上述質疑提出完整論述。
對於中國,奧巴馬此行具有三大目標。一是於過去十個月雙方互信基礎上,明確定位美中關係。早於當選之後,奧巴馬的中國政策幕僚即訂下「不與中國領導人起口角」與「任期之初避免危機」兩大準則。兩個月前奧巴馬為推動健保方案尋求工會支持不惜針對中國輸出美國輪胎課稅,險些引發貿易大戰。此次奧巴馬行前已清楚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戰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ship),此係延續八月初奧巴馬於華府舉行首次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提出建構「積極、合作與全面性」雙邊關係而來。有別於小布希政府初期使用的「戰略競爭者」,以及第二任提出的「負責任利害關係者」等概念,奧巴馬政府進一步將美中關係提升至「戰略夥伴」層面,強化雙方在包括人民幣匯率等諸多國際合作議題的「戰略再保證」(strategic reassurance)。
造成華府對北京具有如此信心的主因係來自美中高層對話機制的強化。除了奧巴馬與胡錦濤經常性會面與熱線對話之外,雙方高層官員的互動更是頻繁,誤判情勢機會自然大為減少,也確保美中關係不致因單一議題而影響其他議題的合作。奧巴馬此行除了繼續強化此一戰略對話機制,更希望能拓展至包括高層軍事對話層面,促成中國軍事透明化。
第三個目標則是落實美中於改善氣候變遷的共識。有別於小布希的態度消極,奧巴馬改弦更張,大力支持國際氣候變遷,並據此與中國建立對話協商管道。作為全球前兩名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國家,美國與中國之間最大的歧見在於減碳的標準。北京堅持以開發中國家標準(減碳標準較低較寬鬆),華府則希望中國適用以開發國家更嚴格標準。為避免談判破裂,奧巴馬避談「氣候變遷」如此大的議程,聚焦在「乾淨能源倡議」,特別是如透過技術合作,協助中國生產乾淨煤礦。
在穩定此一戰略目標前提下,奧巴馬才會利用其於上海與中國年輕民眾進行「市政廳會議」的機會,發表他對中國人權與民主的看法,以平衡外界對他上任以來對中國違反人權不聞不問的批評。北京深知奧巴馬將於上海提及人權議題,旋即進行技術干擾與提前消毒,可以預期中國高層將阻撓奧巴馬演說在國內的播放。
面對奧巴馬亞太政策仍存在諸多變數,尤其是其與盟邦關係仍有待磨合,台灣馬英九政府早已全面向中國棄守傾斜,無視亞太戰略情勢混沌以及台灣本身在美中交往過程的戰略影響力,更遑論毫無「避險」策略,這才是台灣面臨最大的危機。
(作者為美國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訪問學人,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受制於去年底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與近期推動健保等棘手國內議題,奧巴馬上任以來外交政策在審慎演進中逐步展現清晰面貌,亦即脫離小布希「單邊主義」,著重外交斡旋談判、交往對話溝通、重視國際建制。國內政治固然是奧巴馬在外交上採取守勢主要考量,惟也不免招來「外交弱勢」、「低估避險」與「過度傾中」之譏評,阿富汗遲遲未能決定增兵、對伊朗與北韓傾向透過雙邊談判解決,擱置中國人權議題、延遲與達賴喇嘛會晤與對台軍售等皆是如此。
「奧巴馬主義」最大的不確定性,是未能關照區域盟邦之憂慮以及近期亞太政局之變化,包括:日本與南韓憂心美國跳過六方會談,逕自透過北京與北韓對話;日本民主黨鳩山政府上台一連串要求美日「對等同盟」和美軍駐沖繩普天間基地遷移之齟齬;「二十國集團」(G20)對美中經濟合作可能衍生「兩國集團」(G2)之疑慮;中國的崛起與美國在亞太地區權力式微對各國造成的不安,乃至於澳洲與日本自力更生提出成立「亞洲共同體」倡議等。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日前於華府發表演說呼籲美國面對中國的崛起,仍須維持其於亞洲的穩定力量,在在突顯奧巴馬上任以來外交政策上採取的柔軟身段,已引發亞太盟邦的憂慮,部份同盟甚至擔心華府為了強化與北京交往而忽略與亞太盟邦的關係。是以,奧巴馬此次亞洲行最大的任務即是釋疑並保證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承諾與影響力不變。可以預期的是,奧巴馬將於首站日本以及亞太經合會與東協加三國家會晤時,針對上述質疑提出完整論述。
對於中國,奧巴馬此行具有三大目標。一是於過去十個月雙方互信基礎上,明確定位美中關係。早於當選之後,奧巴馬的中國政策幕僚即訂下「不與中國領導人起口角」與「任期之初避免危機」兩大準則。兩個月前奧巴馬為推動健保方案尋求工會支持不惜針對中國輸出美國輪胎課稅,險些引發貿易大戰。此次奧巴馬行前已清楚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戰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ship),此係延續八月初奧巴馬於華府舉行首次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提出建構「積極、合作與全面性」雙邊關係而來。有別於小布希政府初期使用的「戰略競爭者」,以及第二任提出的「負責任利害關係者」等概念,奧巴馬政府進一步將美中關係提升至「戰略夥伴」層面,強化雙方在包括人民幣匯率等諸多國際合作議題的「戰略再保證」(strategic reassurance)。
造成華府對北京具有如此信心的主因係來自美中高層對話機制的強化。除了奧巴馬與胡錦濤經常性會面與熱線對話之外,雙方高層官員的互動更是頻繁,誤判情勢機會自然大為減少,也確保美中關係不致因單一議題而影響其他議題的合作。奧巴馬此行除了繼續強化此一戰略對話機制,更希望能拓展至包括高層軍事對話層面,促成中國軍事透明化。
第三個目標則是落實美中於改善氣候變遷的共識。有別於小布希的態度消極,奧巴馬改弦更張,大力支持國際氣候變遷,並據此與中國建立對話協商管道。作為全球前兩名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國家,美國與中國之間最大的歧見在於減碳的標準。北京堅持以開發中國家標準(減碳標準較低較寬鬆),華府則希望中國適用以開發國家更嚴格標準。為避免談判破裂,奧巴馬避談「氣候變遷」如此大的議程,聚焦在「乾淨能源倡議」,特別是如透過技術合作,協助中國生產乾淨煤礦。
在穩定此一戰略目標前提下,奧巴馬才會利用其於上海與中國年輕民眾進行「市政廳會議」的機會,發表他對中國人權與民主的看法,以平衡外界對他上任以來對中國違反人權不聞不問的批評。北京深知奧巴馬將於上海提及人權議題,旋即進行技術干擾與提前消毒,可以預期中國高層將阻撓奧巴馬演說在國內的播放。
面對奧巴馬亞太政策仍存在諸多變數,尤其是其與盟邦關係仍有待磨合,台灣馬英九政府早已全面向中國棄守傾斜,無視亞太戰略情勢混沌以及台灣本身在美中交往過程的戰略影響力,更遑論毫無「避險」策略,這才是台灣面臨最大的危機。
(作者為美國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訪問學人,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