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馬英九兩岸政策的下一步(劉世忠)
馬英九上任年餘遭受最大一波政治土石流,徹底沖垮其華而不實的領導能力與後知後覺的內閣團隊效率,就連馬英九最重視的國際形象都貽笑世界。在野的民進黨再使出殺手鐧邀請達賴喇嘛來台為災民祈福,儘管北京暴跳如雷,馬英九權衡國內外情勢也只能摸摸鼻子同意,同時私下向北京說明其困境,希望讓北京消氣。為了減輕壓倒性民意對「馬劉體制」處理風災的不力,馬英九別無選擇進行內閣總辭,轉移民意與媒體批判風災的焦點。
北京當局如何看待馬英九處理莫拉克風災不力所導致的台灣新政局,將為未來兩岸關係投下變數。在風災前,北京領導人對台政策的收與放,始終與馬英九的領導能力與國內支持度息息相關。讓步與不讓步?讓步多少?讓得太多,若馬英九無法連任而民進黨於2012年重新執政又該如何?這些憂慮始終構成北京決策核心激辯的主軸。去年12 月海協會主席陳雲林訪台遭遇台灣在野黨強力抗議甚至衍生街頭衝突,更加強化北京強硬派對馬英九統治能力的不放心。迄今仍不時有鷹派中國學者將「機會主義份子」的頭銜冠在馬英九頭上。
(作者為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訪問學人)
以國台辦為核心,力主應把握馬英九在任時快速釋放對中利多政策、且民進黨持續積弱不振的契機,積極鞏固「台灣屬於一個中國架構」的聲浪終暫上風。在「胡六點」的定調下,中國暫時配合馬政府的外交休兵,也有條件讓「中華台北」以觀察員身份加入今年的「世界衛生大會」,同時在包機與中國觀光客來台等功能性合作事務儘量為馬政府製造利多,試圖協助馬政府累積連任勝選的本錢。
部份居中熱心穿梭兩岸的美國學者也不斷鼓吹北京領導人需掌握此一建構兩岸長期和平穩定的機會之窗,甚而以「民進黨一旦奪回政權亦難推翻馬英九達成之兩岸成果」來消弭中國的戒心。有鑒於馬英九此番受重傷,奧巴馬政府也透過管道敦促北京要體諒馬英九的處境,不希望兩岸關係再起波瀾。
在「與中國交往」的施政主軸之下,馬英九將多數資源與精力投注在兩岸關係的經營,積極落實兩岸政策的成果,換來的是忽略其他國內政策的推動與政府官僚體系螺絲鬆動而不自知,禁不起風災的測試。
馬英九於記者會中要台灣民眾視其重建災區成果再允評價實則為一拖延戰術。重建之路漫長,年底與明年12月相繼舉行的兩場選舉不啻為下屆總統大選前哨戰。對馬英九而言,追打民進黨的「貪腐牌」策略已被自己的「無能牌」抵消,接任國民黨主席後是福是禍更難論斷,繼續打「兩岸牌」成為唯一選項。
馬英九可選擇更加快速傾向中國,做出更大更多讓步達成協議,並以此轉移內政成績不彰焦點。而這也是北京最有可能乘其國內支持弱勢之際,引誘馬政府讓步的絕佳良機。從國國台辦在馬政府同意達賴訪台後發表的強硬聲明中僅批判「台灣民進黨部份勢力」並未直接挑明馬英九即可看出端倪。馬英九的挑戰在於,其快速墜落的國內支持度,還能否有無視國內反對批評其過度向中傾斜的本錢?
另一選擇,是將重建視為其重塑領導支持的起點,延續其於上屆總統選戰時擁抱「愛台灣」與Long Stay的形象包裝,同時減緩兩岸政策的快速進展。從馬英九捨棄劉兆玄的「學院派內閣」改採吳敦義與朱立倫的「政客型內閣」不難一窺其思維的轉變。其風險是,將坐實北京保守派利用達賴事件強化馬英九「也善變」的疑慮,對企求兩岸長久和平的國際期待形同澆冷水,不符合馬英九苦心積慮經營的國際形象,更遑論Long Stay 的假包裝在風災後已成了「攏係假」。
以馬英九操作達賴訪台的作法觀之,選擇前一途徑的可能性最大。馬政府的外交部已經放棄今年九月「重返聯合國」的年度外交重要專案,國民黨也力邀中國政府高層官員來台參加10月17日馬英九就任黨主席的儀式,試圖修補關係,11月於新加坡舉行的亞太經合會經濟領袖高峰會特使人選,馬英九的考量可能仍是以北京接受的人選為優先。乃至於馬英九念茲在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談判,在新內閣兩岸主其事官員仍留任的事實下,仍會積極促成。
北京當局如何看待馬英九處理莫拉克風災不力所導致的台灣新政局,將為未來兩岸關係投下變數。在風災前,北京領導人對台政策的收與放,始終與馬英九的領導能力與國內支持度息息相關。讓步與不讓步?讓步多少?讓得太多,若馬英九無法連任而民進黨於2012年重新執政又該如何?這些憂慮始終構成北京決策核心激辯的主軸。去年12 月海協會主席陳雲林訪台遭遇台灣在野黨強力抗議甚至衍生街頭衝突,更加強化北京強硬派對馬英九統治能力的不放心。迄今仍不時有鷹派中國學者將「機會主義份子」的頭銜冠在馬英九頭上。
(作者為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訪問學人)
以國台辦為核心,力主應把握馬英九在任時快速釋放對中利多政策、且民進黨持續積弱不振的契機,積極鞏固「台灣屬於一個中國架構」的聲浪終暫上風。在「胡六點」的定調下,中國暫時配合馬政府的外交休兵,也有條件讓「中華台北」以觀察員身份加入今年的「世界衛生大會」,同時在包機與中國觀光客來台等功能性合作事務儘量為馬政府製造利多,試圖協助馬政府累積連任勝選的本錢。
部份居中熱心穿梭兩岸的美國學者也不斷鼓吹北京領導人需掌握此一建構兩岸長期和平穩定的機會之窗,甚而以「民進黨一旦奪回政權亦難推翻馬英九達成之兩岸成果」來消弭中國的戒心。有鑒於馬英九此番受重傷,奧巴馬政府也透過管道敦促北京要體諒馬英九的處境,不希望兩岸關係再起波瀾。
在「與中國交往」的施政主軸之下,馬英九將多數資源與精力投注在兩岸關係的經營,積極落實兩岸政策的成果,換來的是忽略其他國內政策的推動與政府官僚體系螺絲鬆動而不自知,禁不起風災的測試。
馬英九於記者會中要台灣民眾視其重建災區成果再允評價實則為一拖延戰術。重建之路漫長,年底與明年12月相繼舉行的兩場選舉不啻為下屆總統大選前哨戰。對馬英九而言,追打民進黨的「貪腐牌」策略已被自己的「無能牌」抵消,接任國民黨主席後是福是禍更難論斷,繼續打「兩岸牌」成為唯一選項。
馬英九可選擇更加快速傾向中國,做出更大更多讓步達成協議,並以此轉移內政成績不彰焦點。而這也是北京最有可能乘其國內支持弱勢之際,引誘馬政府讓步的絕佳良機。從國國台辦在馬政府同意達賴訪台後發表的強硬聲明中僅批判「台灣民進黨部份勢力」並未直接挑明馬英九即可看出端倪。馬英九的挑戰在於,其快速墜落的國內支持度,還能否有無視國內反對批評其過度向中傾斜的本錢?
另一選擇,是將重建視為其重塑領導支持的起點,延續其於上屆總統選戰時擁抱「愛台灣」與Long Stay的形象包裝,同時減緩兩岸政策的快速進展。從馬英九捨棄劉兆玄的「學院派內閣」改採吳敦義與朱立倫的「政客型內閣」不難一窺其思維的轉變。其風險是,將坐實北京保守派利用達賴事件強化馬英九「也善變」的疑慮,對企求兩岸長久和平的國際期待形同澆冷水,不符合馬英九苦心積慮經營的國際形象,更遑論Long Stay 的假包裝在風災後已成了「攏係假」。
以馬英九操作達賴訪台的作法觀之,選擇前一途徑的可能性最大。馬政府的外交部已經放棄今年九月「重返聯合國」的年度外交重要專案,國民黨也力邀中國政府高層官員來台參加10月17日馬英九就任黨主席的儀式,試圖修補關係,11月於新加坡舉行的亞太經合會經濟領袖高峰會特使人選,馬英九的考量可能仍是以北京接受的人選為優先。乃至於馬英九念茲在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談判,在新內閣兩岸主其事官員仍留任的事實下,仍會積極促成。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