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真相的機會 / 王時思
陳前總統的案件終於脫離了毫不掩飾瘋狂傾斜的一審蔡守訓合議庭,以無比沈重的無期極刑進入了二審,當事人人格毀滅、司法公信徹底破產、綠營分崩離析、社會支持者更是傷痕累累。因此二審法庭所肩負的,不只是一個審判,而是一個更加艱鉅的社會責任:還給社會一個真相。
從特偵組開始搜索、調查,到一審的審理過程,整個扁案被羅織成一個喪心病狂的吃錢家族帶著一群噬錢如命的執政團隊,瘋狂A了台灣納稅人的錢。被報導的金額如天文數字漫天喊價,一下說海外有數不清的帳戶、一下說有鑽石、一下說空軍專機載運金錢……,每隔一陣子就會有「又來了!」「扁家又有藏的錢被逮到了!」這樣的觀感出現,到後來民眾根本疲憊到搞不清楚究竟檢方的起訴金額究竟是多少?究竟貪污、侵佔達到要關兩輩子來懲罰的刑期背後,究竟是「污」了多少錢?
光是不可思議的違憲違法程序,加上媒體唯恐天下不亂的報導,就把民眾搞得暈頭轉向,台灣社會全體像是搭上了一條不負責任的瘋狂雲霄飛車,每次以為到達谷底,總是會有更危險、更可怕的航道出現,繼續這條瘋狂的旅程。
問題是,錢究竟在哪裡?從哪裡來?
當檢方口口聲聲說這個也是貪、那個也是貪,但掌握的金錢資訊究竟總共是多少?有多少證據顯示這些錢來自不法所得?這樣關鍵性的資訊卻從沒有機會給民眾一個清楚交代。任由報導不斷堆積金額從數億到數十億,好像只要錢的數字越高,陳總統的「罪孽」就越深重。但是隨著一審的結束,原來的起訴範圍並沒有如媒體報導呈天文數字般的增加,檢方甚至連首長出國人人都有的外交出訪零用金都列入起訴範圍,我們似乎該問,那所以這些錢究竟是媒體誤爆?檢方放話?還是有任何真憑實據?
除此之外,在逃避所謂阿扁風暴這麼久之後,所有的政治人物,尤其是綠營的政治人物也應該問,究竟真相是什麼?如果國務機要費和馬英九的特別費是一樣的,如果海外帳戶的所有金額就是扁家的私產加上歷年累積的選舉剩餘款、政治獻金,那麼政治人物切割的究竟是什麼?
離開了明顯偏頗的蔡守訓法庭之後,我們有沒有機會面對扁案的真相?台灣社會有沒有機會面對扁案的真正核心:扁案不是一個法律案件,而是一個政治案件。扁案從開始到一審結束的過程中,特偵組加上蔡守訓的報復性做法,使得社會對司法程序正義不公已經有了共識。但是扁案的終極核心在於,究竟實體上扁家是做了在道德上傷害社會情感的事,還是做了法律上犯法的事?
過去在司法程序不公的煙霧中,綠營的政治人物不是選擇最安全的「支持司法人權」立場,就是被化約成挺扁與反扁兩種的力量。說穿了,決定立場往往是基於政治利益的考量,和陳前總統究竟做了什麼事根本無關;更徹底一點說,許多政治人物壓根不關心陳前總統所涉案件的行為真相,關心的只是自己如何安然從風暴中脫身,甚至獲利而已。因此從脫離了一審之後,我們期待的不只是一個公平公正的司法程序,而且是揭露真相的能力,以及台灣社會最需要的,拋開利益、面對真相的勇氣。
從特偵組開始搜索、調查,到一審的審理過程,整個扁案被羅織成一個喪心病狂的吃錢家族帶著一群噬錢如命的執政團隊,瘋狂A了台灣納稅人的錢。被報導的金額如天文數字漫天喊價,一下說海外有數不清的帳戶、一下說有鑽石、一下說空軍專機載運金錢……,每隔一陣子就會有「又來了!」「扁家又有藏的錢被逮到了!」這樣的觀感出現,到後來民眾根本疲憊到搞不清楚究竟檢方的起訴金額究竟是多少?究竟貪污、侵佔達到要關兩輩子來懲罰的刑期背後,究竟是「污」了多少錢?
光是不可思議的違憲違法程序,加上媒體唯恐天下不亂的報導,就把民眾搞得暈頭轉向,台灣社會全體像是搭上了一條不負責任的瘋狂雲霄飛車,每次以為到達谷底,總是會有更危險、更可怕的航道出現,繼續這條瘋狂的旅程。
問題是,錢究竟在哪裡?從哪裡來?
當檢方口口聲聲說這個也是貪、那個也是貪,但掌握的金錢資訊究竟總共是多少?有多少證據顯示這些錢來自不法所得?這樣關鍵性的資訊卻從沒有機會給民眾一個清楚交代。任由報導不斷堆積金額從數億到數十億,好像只要錢的數字越高,陳總統的「罪孽」就越深重。但是隨著一審的結束,原來的起訴範圍並沒有如媒體報導呈天文數字般的增加,檢方甚至連首長出國人人都有的外交出訪零用金都列入起訴範圍,我們似乎該問,那所以這些錢究竟是媒體誤爆?檢方放話?還是有任何真憑實據?
除此之外,在逃避所謂阿扁風暴這麼久之後,所有的政治人物,尤其是綠營的政治人物也應該問,究竟真相是什麼?如果國務機要費和馬英九的特別費是一樣的,如果海外帳戶的所有金額就是扁家的私產加上歷年累積的選舉剩餘款、政治獻金,那麼政治人物切割的究竟是什麼?
離開了明顯偏頗的蔡守訓法庭之後,我們有沒有機會面對扁案的真相?台灣社會有沒有機會面對扁案的真正核心:扁案不是一個法律案件,而是一個政治案件。扁案從開始到一審結束的過程中,特偵組加上蔡守訓的報復性做法,使得社會對司法程序正義不公已經有了共識。但是扁案的終極核心在於,究竟實體上扁家是做了在道德上傷害社會情感的事,還是做了法律上犯法的事?
過去在司法程序不公的煙霧中,綠營的政治人物不是選擇最安全的「支持司法人權」立場,就是被化約成挺扁與反扁兩種的力量。說穿了,決定立場往往是基於政治利益的考量,和陳前總統究竟做了什麼事根本無關;更徹底一點說,許多政治人物壓根不關心陳前總統所涉案件的行為真相,關心的只是自己如何安然從風暴中脫身,甚至獲利而已。因此從脫離了一審之後,我們期待的不只是一個公平公正的司法程序,而且是揭露真相的能力,以及台灣社會最需要的,拋開利益、面對真相的勇氣。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