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歸鄉:台灣的音樂大山 / 鄭正煜主編
旅居法國的越南教授陳文溪博士,他將西洋古典音樂比喻為一座雄偉的高山,一座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山。他說我們亞洲人常常花了百年時光,好不容易爬上了這座山的山頂,得意之際,放眼一看,卻見遠處尚有一座更高的山,問了身邊的洋人,才知道那原來是自己傳統音樂的山。他強調西方音樂之浩瀚絕對是值得學習的,但更重要的,卻是利用(use)對方,來服務(serve)自己,不管是在創作上也好,或是在研究方法上也好;他又將西洋音樂和傳統音樂比喻為歐語和母語,講母語是天經地義的事,只懂歐語不懂母語,則是本末倒置。陳博士以他自己為例,年輕時喜與三兩好友唱法文歌(越南曾為法國殖民地)、彈奏鋼琴、小提琴和單簧管,但後來終於省悟,改唱越南歌,重拾越南樂器。
從他敘述中,令我憶起當年在德國碰到的兩位民族音樂學者,一位是來自土耳其的音樂老師,他同時精通小提琴和單布爾(tambur,長頸的土耳其絃樂器)。他說面對自己族人,在演奏單布爾之前,他常要先奏一段薩拉沙特的小提琴曲,何以要如此?原來是為了讓崇拜西方的土耳其人能夠接受他所演奏的傳統音樂,在這之前他個人得先得到肯定,而這肯定卻必須自他精湛的小提琴演奏;第二位是來自巴西的富豪子弟,在家鄉,他從小接受西方音樂的薰陶,一心一意要到德意志這塊音樂聖地朝拜,但他終於還是回了頭,轉念民族音樂學,將精力奉獻在整理巴西傳統音樂上。他的轉變和德國學者對巴西音樂的興趣與尊重有很大的關係。
從他敘述中,令我憶起當年在德國碰到的兩位民族音樂學者,一位是來自土耳其的音樂老師,他同時精通小提琴和單布爾(tambur,長頸的土耳其絃樂器)。他說面對自己族人,在演奏單布爾之前,他常要先奏一段薩拉沙特的小提琴曲,何以要如此?原來是為了讓崇拜西方的土耳其人能夠接受他所演奏的傳統音樂,在這之前他個人得先得到肯定,而這肯定卻必須自他精湛的小提琴演奏;第二位是來自巴西的富豪子弟,在家鄉,他從小接受西方音樂的薰陶,一心一意要到德意志這塊音樂聖地朝拜,但他終於還是回了頭,轉念民族音樂學,將精力奉獻在整理巴西傳統音樂上。他的轉變和德國學者對巴西音樂的興趣與尊重有很大的關係。
引自 顏綠芬 「不固定樂思」玉山社出版
0 意見:
張貼留言